维克斯堡战役3怎么造兵?
一、维克斯堡战役3怎么造兵?
游戏操作比较复杂,战斗可以一个人冲上去,也可以带着一群兵冲上去,杀敌越多,个人军衔越高,可以带的兵也越多。
兵种不同貌似只对主角开局所持有影响,其实主角什么都能开。骑马,开船,使用火炮,加特林样样精通,不要怕他有什么不会的。
还可以直接建造(手搓)各种建筑,武器,简直超神!
二、维克斯堡之役3隐藏武器?
3、荷鲁斯之眼:
从1级用到现在的一把双剑,应该不少刺客都用过,不多说,单挑之王。
4、强化盾牌:
虽然毒蛇盾天蝎盾左赛尔这些DBUFF盾牌也很强,但是强化盾牌还是让我觉得踏实。
三、威远堡战役意义?
威远堡战役的意义是,解放了开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摧毁了中长铁路东侧国民党军防御体系,控制了长春至沈阳之间的铁路线,打通了东满解放区和西满解放区之间的联系,迫使国民党军龟缩在中长铁路干线的沿线城市里,陷入孤立被动之中。
威远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秋季攻势中,第3纵队对驻辽宁省开原县威远堡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四、阳明堡战役真相?
阳明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为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战役,在山西代县袭击日军飞机场的战斗。
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协助下,隐蔽地进入代县南阳明堡飞机场,突然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飞机24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五、激流堡战役怎么开启?
激流堡战役开启的方法如下
激流堡之战,首先需要你达到满级,并完成赞达拉世界任务的激活这个前置任务,才能够获得提示。
激流堡之战任务开启步骤一:如果你是部落的玩家,请前往祖达萨港口,否则 请前往库尔提拉斯登陆港口,找到那里的斯洛克NPC,与之对话接受任务。
激流堡之战任务开启步骤二:然后在附近找到一个名为德鲁扎.虚空之牙的传送门训练师NPC,与他对话,让他把你传送到阿拉希高地。
激流堡之战任务开启步骤三:在阿拉希高地中,找到NPC韦斯特尔.银爆,他会要求你返回祖达萨,而且你可以看到这个任务的奖励是解锁“战争前线:激流堡之战”,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激流堡之战任务开启步骤四:同样,在旁边找到传送师NPC德鲁扎.虚空之牙,让他将你传回祖达萨。
激流堡之战任务开启步骤五:回到祖达萨,再去最初接任务的NPC斯洛克处进交任务,就可以获得奖励,成功解锁激流堡之战任务了。
六、瓦窑堡战役时间?
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且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为了适应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决议规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不适应抗日要求的部分策略。
七、瓦窑堡战役的时间?
1935年11月1日,对瓦窑堡来说是个值得特殊纪念的日子。这天党/中/央进驻瓦窑堡正式办公。
1935年10月”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在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陕北吴起镇。经过“切尾巴”战斗后,稍作休整,毛主席又率队迅速南下甘泉县下寺湾,同红十五军团会合,取得了“奠基礼”——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张闻天率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
1936年6月21日,陕北之敌张云衢偷袭瓦窑堡,中央撤离瓦窑堡,于7月3日进驻保安县(为纪念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烈士,于1936年6月改为志丹县)。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1937年1月10日由保安县迁驻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
八、阳明堡战役采取的办法?
夜袭机场
此次战役是由八路军129师769团具体执行,而769团的团长陈锡联当时才22岁。1937年10月16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向769团团长陈锡联下达命令,要求该部深入敌后方寻找战机,炸毁阳明堡机场的飞机。
阳明堡机场有24架日军战机,还有警卫部队和后勤部队200多人。为了打赢这场仗,陈锡联事先找人给部队官兵普及关于飞机的知识,昼夜练习炸毁日军战机的方法。最后,陈锡联决心夜袭机场,部署第三营担任袭击任务,第一营阻击崞县日军,第二营为团预备队。18日晚,769团各部开始进入预定阵地,陈锡联和三营营长赵崇德秘密潜伏到日军机场伏击。
19日夜,赵崇德率领三营突击队秘密进入机场,当距离飞机还有30米的时候,突击队被日军哨兵发现。赵崇德立刻指挥突击队向日军投掷手榴弹,日军警卫部队进行了疯狂反扑,双方还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三营官兵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上百人,炸毁飞机24架,但是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阳明堡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亲自让南京军事委员会给769团拨了两万大洋以作奖赏。当时全国各地的群众听闻这场大捷后,也纷纷进行捐款,陕北,太原,上海等地群众又筹措了2.75万元奖励769团
九、葛底斯堡战役插曲
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是美国内战(1861-1865)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1863年7月1日至3日,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葛底斯堡镇。联邦军队(北军)与同盟军队(南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北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葛底斯堡战役中的插曲通常包括以下几首著名的歌曲:
1. 《共和国战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这首歌曲创作于1861年,歌词是根据一首赞美诗改编的。在葛底斯堡战役期间,这首歌曲被广泛传唱,成为了北方联邦的战歌,激励着士兵们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而战斗。
2. 《Dixie》:这是一首南方歌曲,创作于1859年。在南方同盟军队中,这首歌曲非常流行,成为了南军的非正式战歌。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南军士兵也唱起了这首歌曲,以鼓舞士气。
3. 《扬基歌》(Yankee Doodle):这首歌曲起源于美国革命时期,原本是一首嘲笑殖民地居民的歌曲。在葛底斯堡战役期间,北方联邦军队的士兵用这首歌曲来嘲讽南军。
4. 《约翰·布朗的遗体》(John Brown's Body):这首歌曲创作于1856年,歌颂了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的英勇事迹。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这首歌曲被联邦军队的士兵们传唱,以纪念布朗为废除奴隶制所作的贡献。
这些插曲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葛底斯堡战役中的氛围和情感,激发了交战双方的斗志。同时,这些歌曲也反映了内战时期美国社会在国家统一、废奴等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十、土木堡战役明朝损失多大?
土木堡之变绝对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这场变故中,明朝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被毁,明朝军火武器研发被大大阻碍,明朝皇帝被俘,明朝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基本被一网打尽。
上述几项,后果最严重的是最后一项。
因为,自此之后,明朝文官集团一枝独大,成为了国家的主宰。文官集团的大本营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商业,国家都征收不上应得的税收,导致明廷财政日渐匮乏。到了明后期,东北、西北地区出现了天灾人祸,明廷终于无力支撑,最后崩盘,突然猝死。
不过,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太过隐秘,并不容易觉察得出。
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第一项,即明朝军事力量遭受到的重创,普遍的认识是:明朝军事从此元气大伤,一蹶难振,对北元的战略不得不由攻转守,强盛的明朝帝国也就由盛转衰。
那么,明朝到底有多少兵马毁于这场战难中呢?
传统的说法是五十万。
不过,这个数字是很可疑的。
大家知道,决定明朝命运走向的战争是萨尔浒大战。该战,明朝投入的总兵力号称是四十七万。但萨尔浒大战中明朝所动员起来的兵力在史料中历历可查。其主要来自宣府、大同等九边重镇,此外,还有川广、山陕、两直、浙江、永顺、保靖、石州各处。除去前来呐喊助威的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朝鲜兵不计,全部明军不过才八万八千人左右。把八九万人吹嘘成四十七万,这水份真够大的。之所以这么吹,主要是长自己气势、灭敌人威风。
即使这样,为了聚集这八九万人,万历皇帝于该年八月发起动员令,到十二月军队才完成集结。
对比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土木堡之变中被歼明军绝不会是五十万!
那么,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呢?
尽管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言之凿凿地说成是“官军五十万”,范文澜《中国通史》等等现代研究文献作品也沿袭此说,一律记为五十万。但作为史学权威的《明英宗实录》却是含糊其词地记成“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也跟着记“师溃,死者数十万”。其余叶向高的《四夷考北虏考》、何乔远的《名山藏》也同样只说是“数十万”。徐学聚、查继佐等人也许感到损失人数是一笔糊涂账,在《国朝典汇》、《罪惟录》等书干脆不记人数,而着眼于记录损失的“骡马”,说损失了骡马“二十万匹。”
那么,损失“五十万”之数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有人推测是刘定之。
因为现存的诸多资料书中,刘定之的《否泰录》最早提到:“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
可是,刘定之自己也承认,“五十余万”的说法是来源于“目击耳闻”,他所参考的资料是“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其实,李实《李侍郎使北录》并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和钱溥《袁彬传》现在已经失传,而从《袁彬传》的题目看,应该是钱溥根据袁彬著的《北征事迹》的记述并对袁彬其人生平作传,而《北征事迹》里并没有官军出征人数的记录;杨善的《奉使录》记的是英宗被俘后的事,应该也不会涉及官军出征人数。
所以,“五十余万”之说,其实是刘定之“目击耳闻”了一些道听途说,并结合自己的主观猜测所得出的数据。
刘定之是《明英宗实录》副总裁,他在修《实录》时不记“五十余万”之说,就说明他对这个数字是不敢确认的。
当然,在《否泰录》记“五十余万”, 他也打了个马虎眼,说这五十余万人涵盖了“官军”和“私属”两部分,官军是指正规军,“私属”是指的是私人的家属、家丁,后勤服务人员。
至于被歼人数,也只记“师损失大半”。
既然众多史料或语焉不详,或数字庞大得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根据现在史料,能不能推断得出在这场变故中的明军规模呢?
还是从《明实录》来推吧。
《明实录》的记载是,参与行动的是“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
“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是指屯驻在京师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统称“三大营”,属于京营正式编制。
刚开始建制京营那阵子,称大都督府,后改名五军都督府,由明太祖亲手组建,“分教四十八卫卒”,兵员为“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实施两京制,京营一分为二,分为京师(北京)京营和南京京营。
京师京营增设为“七十二京卫”,按上述比例计算,在北京京师京营士卒满额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
京营中的主力是五军营,但其成员构成比较复杂,既包括正式属于京营的京师卫军,还有不隶属于“七十二京卫”的班军。
班军为地方军队,实行轮班制度,每半年换一班到京师履行戍卫责任,所以称班军。
按《明实录》载,宣德元年的班军为十六万人,则每班为八万人。
也就是说,京营的军队,由“七十二京卫”的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加上八万到京师履行戍卫京责任的班军,共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再加上各种“私属”,大约是四十万的样子。
永乐时,明成祖屡次对北元用兵,京营的兵额应该维护在这个数字之上。但正统年间军队的缺额很大,则实际人数绝对比这个少。
譬如在宣德三年闰四月,阳武侯薛禄在整治神机营部伍时就有提到 “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宣德五年十二月,成国公朱勇也说旧时五军营人数不足,要从大同等处调补,使五军总有五万七千余人。
那么,正统朝的京营兵额到底有多少呢?
《明英宗实录》记,正统元年闰六月,五府六部议巡抚侍郎于谦所奏“在京选操官军已十万余”。于谦的意见是,有这十万余官军,遇警足用,不能再增,否则耗费钱谷太多,国家负担沉重。于谦甚至建议把十六万班军分为三班,每班为五万人,以减少国库的开支。
于谦建议没有通过。那么,当时的京营总兵额就是“十万余”加上八万班军,即十八万左右。
而据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二《府卫官旗军人数》计,京卫操军中的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都满额的话,应该也是十八万人。
不过,在亲征前一月,明英宗又从京营中抽调了三万往大同、一万五千往宣府。
也就是说,明军从京师出发时,京营军队当在十四五万左右。
当然,这十四五万人不可能全部出征,必然会有一留守在京。
留守在京部份,根据《明史于谦传》记:“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不足十万,那就应该是五六万左右吧。
所以,明英宗所带的“远征军”人数大概也就有八九万上下。
有趣的是,《李朝实录》中也记载有关于英宗出京时的兵力说法,其原文说:“七月十七日,皇帝领兵八万亲征。”
所以,和萨尔浒大战中明军宣称的“四十七万”类似,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所带出的部队充其量也就八九万人左右。
而在辗转行军途中,明军也不断作战,军队不断减员,则在到达土木堡时的兵力应该是六七万。
在土木堡血战中,瓦剌重在劫掠,并不是以杀戮为主要目的,所以,明军真正被歼灭的,也就是三四万人左右,远不是想象中的“五十余万”。
当然,不管怎么样,一个国家被打散八九万的部队、被打伤打死了三四万人,损失还是很惨重的。
如萨尔浒大战过后,明朝国势江河日下,最后就走向了灭亡。
土木堡之变,赖有名臣于谦,力挽狂澜,终于使大明王朝劫后重生,挺了过来。
于谦实在堪称中流砥柱。
最后补充一下:扈从英宗北征的李贤,在土木堡王师覆没之时逃了回来,后来著有《天顺日录》,其中记录这场灾难的文字是:“二十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由于李贤是当事人,则他所提到的“二十万人”也很受一些人重视。但李贤当时不过是一个文选郎中,并不是很清楚出征人数的,“二十万人”,也是他回来后按道路所传所记。另外,《天顺日录》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史家称其“毁诋颇为失实”、“颇与正史不合”、很多该记的事都“讳而不言”、而且多“爱憎之见”,所以,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