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游戏中说的四黑是什么意思
资讯

游戏中说的四黑是什么意思

2024-08-12 01:13  来自:未知  凌晨365手游网

一、游戏中说的四黑是什么意思

游戏中说的四黑有两种意思:

1、四个人在互相挨着上网一起玩游戏,叫四连坐。也叫四黑。

2、一般的四黑,就是四个人组队玩游戏而已,其实并不一定所有的四黑都是互相认识在一起。

开黑是一个游戏用语,是指玩游戏时,可以语音或者面对面交流。

由于开黑的团队能够方便的进行交流,因此能够打出较好的配合,而且会默契的选择一些很占优势的进攻方法、配合方法。如果对面都是互相不认识的路人(又称野店)的话,这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的。

当然并不是开黑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如果玩家击败了对面的黑店组合,这种行为叫做拆店或者拆黑,如果两方都是黑店,这种比赛就叫做HvH,或叫对拆。

开黑优势

与黑店作战虽然比较困难,对于新手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与黑店作战确实能够提高自己的战术意识、配合水平和操作细节,因此有不少高手以拆黑店为乐。

黑店虽然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只要不作出养人等违规行为,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不正规的游戏行为。但是有一种六人黑店,却是十分不道德的。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优秀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那么,什么是自我控制呢?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于成人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也不要求幼儿的自控能力有多好,他毕竟是孩子。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表现得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冲动,我行我素,也是让我们担忧的。造成幼儿自控能力很差的原因有:(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不用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是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二)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年龄小的孩子会表现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常有的,但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也会表现的冲动,不能约束自己,这与他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三)现在的家庭,很多是四二一的模式,那么多的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况且,成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此多的原因,对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对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一、运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游戏带来的欢快。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了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如操作拼图游戏时,我有意识地让几个幼儿共同来完成。游戏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和轮流游戏,即使是很急噪的幼儿也逐渐能静下来和同伴一起完成拼图。组织这样的游戏活动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能力表现的比较突出。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可借助游戏的魅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从而学习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在游戏中遵守秩序,学会等待、合作,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游戏中他们要排队买东西,排队领钱,和同伴合作游戏,从中也能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规则。如在运动游戏时,我经常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竞赛游戏中,同组的幼儿在等待中相互鼓励,相互提醒。随着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孩子们的自控行为不断提高,集体观念也逐渐增强。二、创造环境,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作为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前后一致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养成幼儿遵守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习惯。因此,我向幼儿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的,能让幼儿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也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在日常教育中还应帮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从别人对他行为的评价转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评价。当幼儿能够遵守有关行为规则时,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如每一次的讲评课,我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哪些事情应该做的,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的,有时孩子们的评价还真能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幼儿逐步约束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规则。

三、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习惯

由于幼儿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转移,所以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就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如通过选择游戏以及场地整理帮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通过游戏表演和情境设计帮幼儿分辨是非、通过游戏练习和强化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下面以中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为例,试述我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点滴经验。

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幼儿对于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比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高文佳小朋友到“家”中做客,一进门“爸爸”就热情地招呼“客人”说:“你好,请进!”待客人坐好后,又端上“饮料”请客人喝,高文佳小朋友端起杯子喝着饮料……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鲜明,生活情节逼真。游戏后我对“爸爸”说:“你做得很好,对客人热情、说话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还主动拿饮料招呼客人,是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听了老师的话,他很高兴,满足了其喜欢表扬的心理需要。

通过游戏帮幼儿分辨是非。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讲,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要通过角色游戏让幼儿良好的行为获得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定下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刚才的游戏中高文佳小朋友端起杯子喝“饮料”,却没有说一声“谢谢”,因为她还没有文明礼貌的行为意识。我就有意地引导她:“小主人热情的接待你,你应该怎么做呢?”(高文佳小朋友不知道。)“你也应该说一声‘谢谢’,表示礼貌,老师相信以后你会做得很好,不管在幼儿园中还是在家中。”高文佳小朋友笑着点了点头,通过游戏增强了文明礼貌的意识。

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幼儿生性喜欢模仿,榜样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游戏中的良好表现为幼儿树立榜样:肯定 “爸爸”行为的同时,我请高文佳小朋友将刚才“爸爸”的做法讲给全班幼儿听,并说一说受到“款待”的心情。这时幼儿自然萌生出学习的欲望,无形中将“爸爸”变成了“榜样”。

创设幼儿反复练习的游戏情境。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通过一次游戏活动就能形成的,还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的练习。为了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我请小朋友自由组合玩《娃娃家》、《问路》、《小医院》以及故事角色表演等游戏,并提出要求:不但在游戏中对人热情大方、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而且在选择游戏时要相互谦让、遵守规则,还要在游戏后整理好玩具和游戏场地,表示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礼貌。幼儿在带着要求的活动中既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又能感受到文明礼貌的愉快,从而主动地养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方式。

引导与激励融合,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幼儿初步具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后,还需要在游戏中进行强化,从而使好的行为表现变成自我需要的行为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大部分幼儿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文明礼貌行为了,我又扩大了幼儿文明礼貌的要求: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和气、不骄不躁、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等。还设计并在活动室里张贴了“文明礼貌好孩子”的记录表,作为游戏活动的延伸。每天给“文明宝贝”增加一面“小红旗”,以激励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另外,我还请了配班老师和家长代表监督幼儿的行为表现,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全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游戏进行了五个星期后,我观察发现全班幼儿的文明礼貌意识大大增强,普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人热情大方,多数幼儿性格活泼开朗(只有两位小朋友性格较内向,变化不明显)。园长对我们班的教育成果在全园推广后,家长反应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有针对性。由于幼儿家庭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幼儿行为意识、生活习惯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盲从和一刀切。

培养好习惯的同时要矫正坏习惯。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不良习惯养成的有效时期。教师要在挖掘幼儿身上闪光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及时发现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家园一致。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观察发现幼儿行为的优缺,为其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引导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角色游戏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经验,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良好教育效应,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期盼的。